设置

关灯

第四百六十一章真实的大明盐价 (3 / 5)

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
        也就是说二十万引,每引交税加上公使银共六两六钱四厘银子,共可以得税银1328万两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执行的过程中,不仅收购定产的盐给予的粮食分量不足质量差,盐户手里多余的盐也只是低价收购,甚至看你生产的多,干脆增加你的产量。

        再有就是煮盐需要木材煤炭,这些都是花钱买的,沿海生产盐这么久不要说离的近的木材,就是几十里内上百里都未必能找到合适的木材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成本官府又不管,这无疑又加重了盐户的负担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官盐收上来之后,官府除了虚开盐引,一引多用之外,往往还会往盐里面掺沙子,反正用钱沙子换银子,钱不赚白不赚。

        盐商拿到盐之后,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利润,除了加价销售之外,还有就是也掺沙子。

        由此可以知道百姓手里拿到的所谓官盐质量有多感人。

        说道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,大明每引盐收税就有六两六钱四厘,也就是说每斤盐仅仅税银就有二十文,再加上盐本身的成本价五文钱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么盐商的盐到手价应该就达到了二十五文,但是卖确只卖十文钱,这些人是在做好人好事么?挥泪大甩卖?老板疯了?

        这也就是说盐引制度崩溃所致,盐引崩溃,一斤盐的税收成本降低到一文钱左右,盐上面在掺假,整体成本能降低到五文以内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