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第八十六章 既相似又不同的命运 (2 / 3)

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
        不过理宗好歹也当了几十年的皇帝,真心追随他的大臣也不少,面对同族和面对异族南宋君臣的表现截然不同,以死明志的意向也没有那么决绝。

        历史上崖山之战十万军民之所以选择跳海是由多种原因造成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一,大宋立国三百多年,一直秉持着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理念,未曾杀过一个文官,南宋君臣一路从临安逃到了福州,之后又转向广东,最后在陆地上没有立锥之地了,才选择逃到了崖山海上。

        追击南宋朝廷的蒙古首领是张柔的儿子张弘范,虽然他是汉人,但是对付南宋君臣一点也不手软,能够一直跟着皇帝逃到崖山的几乎全都是一帮硬骨头,不乏慷慨就义,以死明志的决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二,南宋和蒙古对抗的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多年,历史上的蒙哥汗就战死在了攻宋的途中,后续登基的蒙哥的弟弟忽必烈,不管他是为了制造恐慌也好,还是为哥哥报仇也罢,屠城是必不可少的,同时南宋皇族的血脉必然是要陪葬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三,崖山之战是海战,而跟随小皇帝逃到这里的将领大多是陆军将领,不懂海战,以至于船只被蒙军烧毁大半,茫茫的大海上,船就是命,船没了哪什么来与蒙古人拼死一搏,不过是早死和晚死的区别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四,宋末三杰之一的陆秀夫自觉逃脱无望,与其投降令皇帝遭受异族凌辱,丢尽最后一丝颜面,不如仗义持节,带着小皇帝一死了之,想必陆秀夫跳海之前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年仅七岁的小皇帝的想法,即便问了,估计也不会如他所愿。

        陆秀夫携天子投海也起到了带头作用,皇帝都跳海了,索性跟着一起跳吧,索性再为大宋最后尽一次忠,同时这也是一种解脱,长时间的逃亡,君民早已身心俱疲,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望无际的大海上,宋理宗站在旗舰上望着紧紧包围着舰队的铁甲船,不由得露出一抹苦涩的笑容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难道赵宋三百年国祚就要亡于我手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情急之下他不禁用上了‘我’字,而没有选择用‘朕’字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皇爷,奴婢无能!辜负了皇爷的信任,以致于……以致于……”大宦官董宋臣扑通一声跪倒在甲板上,涕泪横流,痛哭失声。

        宦官和朝臣不同,他们的权势全部依赖于天子,如果说叛变投降的朝臣还有可能受到对方的任用的话,那么像他们这种内臣是完全不可能被对方任用的,何况他和理宗之间并不是一点感情都没有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