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第26章 诺赫佩滕 (1 / 4)

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
        从马查基拉荒原上的那座村庄前往诺赫佩滕,需要三天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 巴坎和萧尔所率领的两支部队一前一后地行进,穿越过佩滕盆地的大莽原。巴坎则先派人到诺赫佩滕向真人做出秉报。

        佩滕盆地是玛雅文明的中心地带,在地貌上,并不像北方玛雅半岛那样满眼尽是雨林,而是有草甸、河流、沼泽、林子与喀斯特石林穿插其中,地貌相当多样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概这正是在古典时代的佩滕盆地能够遍地城邦的原因之一,萧尔相信这片土地有不小的开发潜力。

        越靠近诺赫佩滕,萧尔也发现存在越来越多的村庄和农田。

        虽不能说多发达,但佩滕伊察的农业生产力恐怕远在萧尔预期之上!

        在旧大陆,农业确实是限制文明发展的关键因素,不过在有着玉米等高产作物的中美洲,纳瓦人和玛雅人等民族很少担心食物的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同一片田地种植玉米、菜豆、南瓜的三叠农田,就能充分地填饱了中美洲人的肚子;而在西方的墨西哥高原,特斯科科湖上极为高产的浮田(amitl)更是成为了阿兹特克帝国强势崛起的根基。

        相比于食物,水(ha')才是美洲文明的红线。

        萧尔穿越前就听说过,古典时代的玛雅城邦都会开凿水洞来储存雨季时的雨水,以供给旱季时使用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一旦遇到连续大旱,这种模式就必将崩溃——

        在大旱年份,即使是雨季也存不下多少雨水,漫长的旱季便会使城中的居民因口渴而逃离城市,奔向河流与湖泊等水源地。

        幸而北方玛雅半岛的雨季更加漫长,雨量更加充足,因而玛雅半岛不像佩滕盆地那样会经历“大崩溃”,反而在古典时代结束之后,开启了玛雅文明新一轮辉煌的“后古典时代”(10世纪至16世纪)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