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第1150章 是玄龟没错! (1 / 3)

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
        刘谨其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大太监,不然,也做不到掌控朝政的地步。而且,他发明的“罚米例”,很大程度上制止了国家资产的流失。

        什么是“罚米例”呢?主要是针对国库和各地仓储的损耗问题的。在刘谨变法前,很多掌管仓储的官员,经常利用职务之便,贪墨国库、地方官仓的粮食和布匹等物资,给官方造成了极大的亏空。而且,这种贪墨,是循序渐进的,每天贪墨一点,还不太容易看得出来。毕竟,粮食和其他物资有点损耗也是正常的。只要手法老到,一年下来,可以从国库和官仓里贪墨很多,而且,查账根本查不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刘谨于是就想了个绝招——“罚米例”。具体做法就是,在管理仓储的官员新上任时,严格统计物资数量。等任期满,再轻点物资。刨除合理损耗部分,有多少亏空,卸任的仓储官员,就必须自掏腰包补齐。否则,就等着下诏狱吧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招非常简单粗暴——我特么不管你用什么理由,亏空了就是亏空了,你自己掏腰包填坑。任你账目做得再好,我只看结果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招对于制止国家资产的流失非常有效,所以,刘谨死后,虽然恶名昭著,可这一条办法,却是保留了下来。马林有时想,如果当初国企改革也用这一套,也许很多国有资产就不会那么容易流失了。要知道,国企当初改革,很多原先的高层,几乎是用捡破烂的价格接盘了厂子的。如果让刘谨的“罚米例”来整他们,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。有时候,古人的智慧,后人也是可以学习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刘谨自己没那么聪明,而是一个叫张彩的吏部尚书帮他想出的这个主意。张彩和刘谨是同乡,在刘谨掌权后,靠着抱刘谨大腿,升到了吏部尚书这样的顶级高位。当然,他也有才能,向刘谨献出的“罚米例”计策,极大地遏制了朝廷资产的流失。不过,刘谨倒台后,这货也跟着完蛋了……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刘谨虽然有能力,还搞出了“罚米例”这种简单粗暴的绝招,但他本身却不是好人。因为过度勒索官员,使得刘谨在官员中的名声极坏。除了投靠他的那些官员,其余官员恨不得生吃刘谨的肉。后来刘谨被凌迟处死,就是百官推动的结果。若是按照刘谨本身的罪过,最多是个超级巨贪,并没有做出谋反等十恶不赦的大罪。可正德才18岁,耳根子软,被群臣一忽悠,自然发怒让人把刘谨千刀万剐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刘谨被杀之前,年少的正德皇帝其实是很相信人的。比如,他就很相信刘谨,把朝政大事都相托。后来,他也是太相信那些文臣,以为刘谨十恶不赦,一冲动,把刘谨直接千刀万剐了。也正是这件事之后,正德皇帝才意识到,自己被朝臣利用了。然后,和大臣们就有些不对付了,开始对着干。而在此之前,正德还只是个啥都不怎么管的萌新呢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正德再年少也是皇帝。身为皇帝,自然也十分重视皇权礼法。刘谨之所以被正德千万万刮,就是因为那些大臣们忽悠正德——刘谨想当皇帝,还说民间称呼刘谨为“刘皇帝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正是这种污蔑,触痛了正德的神经,才让他做出了将刘谨凌迟处死的决定。而实际上,刘谨要是真想谋反,以早期正德的萌新段位,早就被弄死了。而且,一个太监,说他谋反,根本就说不通。太监没儿子,也不能正常娶妻。就算夺下江山,拿来干嘛?都没有传人。就算是唐朝李辅国这样的超级大太监,也最多操控皇帝的废立,而不是自己当皇帝。而太监废立皇帝的目的是什么?当然是掌控朝政!而刘谨已经掌控朝政了,且正德也很信任他,他根本就没有谋反的必要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是正德被大臣们忽悠瘸了,做出了错误的判断。另外就是,“正德八虎”中其他正德的亲信,也勾结大臣,使劲黑刘谨,才导致刘谨完蛋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